与目前我们通过肤色等手段区分人种、通过公民身份确立其国家归属的方式所不同的是,人类可以有其他标准的分类系统。
《周礼》六官称‘六象悬于象魏,故《春秋传》‘命藏《象魏》,曰:‘旧章不可忘也。《蛊》象云:‘以振民育德。
今观今本《周易》卦爻辞也恰恰具备吉、凶、军、宾、嘉五礼的内涵,现例举如下: 1、郊祀之礼。(8)昭公七年:孔成子以《周易》筮之,曰:元尚享卫国,主其社稷。而且《十翼》之《象传》无周礼字样,又兼有儒法两家思想,鲁昭公二年,孔子年仅12岁,此时儒法两家尚未形成,不可能出现反映儒法思想的《象传》。此象亦可称为《易象》,它与《左传》所载之《易象》名同,绝非偶然。(9)昭公二十九年:《周易》有之,在《乾》之《姤》曰:潜龙不用。
《观》六四:观国之光,利用宾于王。晋太康二年(281)得汲冢本《周易》,杜预等人皆谓与《周易》上下经同,而其中尚无《象传》。他以心为本诠释尧舜之道,对宋明儒影响非常大。
《孟子·万章上》:伊尹耕于有莘之野,而乐尧舜之道焉。三王以功劝民,注重政治,政者,正也,王者,正也,以功正天下之不正,人民于是以功归之,可以有天下。舜,《说文解字》:?(舜本字),艸也。世衰道微,邪说暴行有作,臣弑其君者有之,子弑其父者有之。
《谥法》:受禅成功曰舜。霸者崎岖反侧于曲径之中,而卒不可与入尧舜之道。
《礼记·中庸》载孔子云:舜其大知也与!舜好问而好察迩言,隐恶而扬善,执其两端,用其中于民。(《汉书·董仲舒传》)王者有改制之名,无易道之实。段玉裁注:有虞氏以为谥者。用其私心,依仁义之偏者,霸者之事也。
五伯以力率民,借虚名以争实利,然中原华夏不为夷狄化者,五伯之力也,人民于是以力归之,可以存天下。《礼记·大学》云:尧、舜率天下以仁,而民从之。13《吕氏春秋·去私》云:尧有子十人,不与其子而授舜。桓谭《新论·王霸》:三皇以道治,而五帝用德化,三王由仁义,五伯(霸)以权智。
孟子以捍卫和承继先王之道为己任,勾画出一个自尧、舜、禹、汤、文王、孔子相传的圣人之道授受统绪: 由尧、舜至于汤,五百有余岁。郭店楚简《唐虞之道》以禅而不传和爱亲尊贤为主题,赞扬了尧舜的禅让,着重叙述舜知命修身及具有的仁、义、孝、悌的品德。
三、儒家道统开端 尧舜是儒家道统传承中的关键人物。道已成终矣,不生圣人可也。
尧崩,天下不归尧子丹朱而归舜。(《礼记·中庸》)尧舜如何成就其道呢?《尚书·尧典》就说帝尧,曰放勋,钦、明、文、思、安安。8《礼记·中庸》郑玄注:舜之言充也。敷奏以言,明试以功,车服以庸。四、道德人格典范 (一)孝悌 尧舜之道的道德根本是孝悌。险阻既远,鸟兽之害人者消,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。
孟子说:尧、舜之道,不以仁政,不能平治天下(《孟子·离娄上》),孙奭疏曰:‘尧、舜之道,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者,尧、舜二帝,唐虞之盛者也,然而不以仁政而施之于天下,故不能平治天下而享无为之功矣。是故孔子曰:知我者其惟《春秋》乎。
又命使宾迎诸侯于四门,而来入者穆穆然皆有美德,无凶人也。这实际上也是以卦象为象征的道统传承体系。
朱子将道与统合在一起明确提出了道统概念,并认为汉、唐以来道统无传,《礼记·中庸》所传尧舜之道统源于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成,有着明确的传承谱系。朱均指尧之子丹朱,舜之子商均,均不肖,故尧舜不传位给他们,而是传给有圣德的人,是天下为公的精神的集中体现。
这一句经文又可分成两部分:第一部分讲尧之德,第二部分讲尧之行。(《孟子·尽心下》)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,其间必有名世者。17张沛撰:《中说校注》,北京:中华书局,2013年,第278页。五帝以德教民,崇尚礼让,礼让的本质是天下为公,人民于是以德归化,天下也可以治理。
用其所长,陷于所短者,由失其本故也。任命龙为纳言,主持上传下达,传递信息。
唐代徐彦疏:云孔子曰‘三皇设言民不违,五帝画象世顺机,三王肉刑揆渐加,应世黠巧奸伪多者,《孝经说》文。得贤师而事之,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。
授丹朱,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。互攻其异,不反其同,圣人之道始孤。
此二圣得时有天下,并非身所预求而君自禅之也。在《皇极经世·观物》篇中他说: 三皇同意而异化,五帝同言而异教,三王同象而异劝,五伯同术而异率。义者,宜也,尊贤为大。不有卓然英睿出焉,孰能引而归之,会而通之哉?1111圣人之道不明主要是学者各有心思智虑,陷于一己之私见,各守其偏,互攻其异,遂使圣人之道散于百家,荡于末流,匿于学者见闻之外,所以需要有卓然英睿的大儒出来综合会通。
在《寄许京兆孟容书》中自述其一生之志:以兴尧、舜、孔子之道,利安元元为务。祗载见瞽叟,夔夔斋栗,瞽亦允若。
克谐以孝,烝烝乂,不格奸。7《释名》:其尊高尧尧然,物莫之先,故谓之尧也。
言其推行道德,循尧绪也。尧、舜心怀天下,一心为民,推行仁义,民饥我饥,民寒我寒,致力教化,德行广被。
评论留言